大馬需要多一個雅絲敏.阿末

專欄:《東方日報。龍門陣》
2011.08.11

7月25日是大馬導演雅絲敏.阿末(Yasmin Ahmad)逝世2週年紀念。在懷念她和她的作品之餘,我不禁想到若雅絲敏還在世,她必定十分痛心見到最近《八度空間》電視齋戒月廣告引起的風波,及雪蘭莪宗教侷突擊教堂的事件。

宗教,常常是雅絲敏創作的題材。她大膽地挑戰普遍存在於大馬社會的刻板印象,將了觀眾一軍,反問我們為什麼不能如此。在她的最後一部電影《Talentime》中,一個馬來家庭請了華人廚師美玲,卻引來朋友的質疑,擔心美玲之前可能碰過「不乾淨」的東西。後來才知道她是華裔回教徒,朋友又質疑為什麼她還要叫美玲而不改名?片中的二女兒反駁說,因為她只是信奉回教,而不是變成馬來人或阿拉伯人。

電影《Muallaf》更是如此,一對虔誠的馬來姐妹花,熟讀《可蘭經》卻也愛涉獵各宗教書籍,母親去世後卻在馬來西亞找不到任何可以教導他們各種宗教知識的人,唯有前往新加坡取經。而小妹在學校的老師得知她熟讀聖奧古斯丁的作品後,竟開始「擔心」她。

這樣的題材在雅絲敏的電影和廣告中層出不窮,愛上印裔回教徒的印度人,愛上馬來人的華人,信奉回教的華裔或印裔……他們愛得那麼真實自然,卻總被當作邊緣人。

雅絲敏的電影和廣告總是坦然直接,所以不予人做作的感覺。她去世之後似乎也泛起了一場「雅絲敏效應」,大家都爭相運用種族融合的題材來賺人熱淚,但往往少了那份自然,而顯得極其彆扭。

我深信宗教皆本著撫慰人心,教導人向上向善的原意,卻被世人當成劃清世界界線的指標。

人人皆有自由信仰的權利,也有自由學習各宗教知識的權利。熟讀聖奧古斯丁的回教徒並不一定是離經叛教,她只是比一般教徒更想要瞭解其他宗教而已,從中她更發現本身的宗教的可貴。就如同在《Muallaf》中表現的,越被強迫附加於孩子身上的信仰,反而讓孩子恐懼害怕進而逃避,只有當孩子自己去探索、尋找宗教的真理,才能讓他接受這個信仰。

這是個多事之秋,我只能期盼「雅絲敏效應」能真正被體現在馬來西亞社會,而不只是一場遙不可及的一個大馬夢想。

Comments

Popu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