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情義的中華民族

專欄:<東方日報.龍門陣>
2011.11.17

日前看到一則新聞:新加坡一對患病老夫妻被兒子趕出家門,兒子開了2000新元的支票給父母後,要求他們簽字保證從此不再上門打擾,雙方爭執許久還驚動警方到場協調。兒子嫌父母髒、不打理屋子;父母說他們借了很多錢給兒子,兒子卻還要他們繳了租金才能住在他家。

這類社會新聞其實並不少見,親人之間因各種原因反目成仇,可能一張支票或一則登在報章上的斷絕關係聲明啟事就這樣切斷了親情,縱使它切不了血緣關係。

大多數的西方父母把孩子帶大到18歲就讓他們自力更生,不和父母同住,也不向家里拿錢繼續唸書或創業。

我的一些外國朋友曾跟我說過,他們認為「家」是自己住的地方,父母住的是「父母的家」,只有節日時兄弟姊妹才會聚集到父母的家。但這也不能說他們不孝,而是他們的文化上對「家」或「家族」的重視和華人是很不同的。

華人自古以來認為人不能忘祖、忘本,沒有祖先怎麼有現在的你。所以孩子們必須盡孝道,報答祖先及父母之恩。也因此,華人也認為養兒能防老,父母盡心盡力照顧孩子就是希望年老時還會有人照顧。

這時候,「照顧關係」里面就沒有法律規定,沒有現代的個人主義作祟,依靠的僅是在身體內流動的血緣關係。華人如何強調不忘本,可從拜祭、掃墓、結婚等習俗看得出。華人重情義,結婚不是白紙黑字簽了就算,也不只是兩個人的事;而是要拜祭祖先、為長輩敬茶,再宴請所有親戚見證良緣。

華人對有血緣關係的親人之重視,也可從輩份命名來看。叔伯姨舅表兄弟姊妹們都有屬於自己的稱謂,大家都是重要的存在個體,而不是統稱aunty uncle。

和許多年輕人一樣,我曾認為華人禮俗太多,許多簡單的事卻需要複雜的程序;也認為華人約定俗成的禁忌太多,深怕哪方面做得不好便會惹人說閒話,因為別人不只會認為你一個人做不好,也會怪父母或長輩沒教好,連帶造成對整個家族的非議。

後來想想,這也不是因為華人重情義嗎?我想這種血濃於水的情義關係其他人可能不太買帳,因為這是法律無法束縛的一種關係,用2000元也切不斷的關係。

Comments

Popu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