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見證了歷史?

專欄:<東方日報.龍門陣>

2012.06.07


法籍華裔導演戴思傑的小說《巴爾劄克與小裁縫》由他自己拍成同名電影,2002年在多個影展放映並獲得好評。故事發生在70年代中國文化大革命後期,兩位城市青年因家庭背景屬於反動份子,而被下放到四川的一個偏遠山村接受「再教育」,必須下田耕種,挑糞,採礦。

兩個會識字的城裏人給村民帶來了小提琴的琴聲和許多電影故事,也同時愛上了村裏漂亮機靈的小裁縫。

三人輾轉偷了一箱禁書,如獲至寶。裏頭都是從未見過的外國小說,有巴爾劄克、陀思妥耶夫斯基、吉普林等等。兩個男生決定給不識字的小裁縫另一方式的「再教育」,夜夜唸書給她聽。而小裁縫最喜歡的就是巴爾劄克,自此她對外面世界的想像豁然開朗,最後也毅然確定離開鄉下。

這是導演的半自傳式電影,戴思傑曾在1971至1974年被下放到四川,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後赴法國深造,成爲一名電影人。

有人說電影偏重以西方的視角來看中國,嘲笑沒有知識的鄉下人,似乎苦悶的鄉下生活必須要有西方的音樂和文學的注入才算是精彩。我想,沒有一個故事和論點是沒有視角和立場的,這個故事即是以導演的文革經歷寫成的。在當時,得到一本外國小說即是久旱逢甘露,能識字的就能透過文字瞭解中國以外的世界,也得以反思文革的價值。

電影中刻劃的文學情結令我十分感動,男演員劉燁飾演的小提琴家在熬夜看完巴爾劄克的《於絮爾.彌羅埃》後,覺得身邊的所有事物都改變了,整個山村的空氣都不一樣了。值得一提的是,翻譯巴爾劄克作品的,就是在文革期間上吊自殺的傅雷。

作家如何書寫生命中的創傷經歷,這是值得研究的。寫文革經歷的不少,像戴思傑如此豁然幽默地描寫的恐怕不多(文學批評大師錢鍾書之妻楊絳的書寫也是一例)。

中國近代史上的大浩劫,文革之外,便是六四天安門事件。每一年的六四,香港人都聚集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辦燭光晚會掉念,今年更有18萬人之多。歷史的真相,誰會遺忘?年輕一輩從國民教育上找不到的歷史,到底要從何得知?

1989的六四,我還未滿週歲,而整個世界在那一年有了巨大的改變。我算是見證過這段歷史嗎?怎麽竟和五一三一樣模糊。

Comments

Popu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