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書店風景

《東方日報》文薈
2013.02.02

要在新加坡找好書,並非易事。除非你是大學的學生或職員,能自由進出浩瀚書海,否則隻能到社區圖書館尋找「大眾」愛書。而若要在新加坡「買」好書,更是難事。獨立書店一家一家倒,連大型書店也撐不下去了。

美國連鎖書店Borders一年半前成絕響,之後連新加坡品牌Page One也在本地撒手人寰(諷刺的是它在香港和大陸的生意更趨火紅)。老字號商務印書館去年底也走入歷史,轉向網絡經營。文化養分長期缺乏的新加坡,還能夠撐起多少間書店?

新加坡Borders結束營業,或許和美國母公司破產有關,但也有人認爲是因爲書籍選擇少,用品反而多的問題。Page One還在(世)的時候,在港灣地鐵站的怡豐城擺起了獨特的傾斜設計,諾大的空間不再讓英文書籍專美,中文書籍和大本設計藝術叢書都是它吸引人之處。大片玻璃窗讓人邊看書邊看海,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海景書店」。而目前剩下的連鎖書店,大概隻有非常大眾的大眾書局,和日本的紀伊國屋(Kinokuniya)了。

本地英文獨立書店的對應的方式,就是賣書兼賣小用品(或咖啡)。最成功的例子算是安詳山上的Books Actually了。舊LOMO相機、琳瑯滿目的擺設品、暖色家具,配上書,成了所謂「文青」的好去處,讓「文藝」也變成一種時尚。這樣的書店有好幾間,Littered with Books、Books Cellar也都是以精緻、賞心悅目的「文藝風」讓顧客買單。這樣看來,「書」不「書」,倒是其次了。

而去年從購物商場搬到亞美尼亞路上殖民風格古建築的Select Books,倒是堅毅地生存下來。

Select新家是孫中山當年成立「同德書報社」的舊址,頗具意義。專售亞洲書籍的他們已經打響了名堂,甚至爲世界各地的大學供應亞洲研究專書。雖以英文書爲主,但還是售有許多本地出版的中文書。

中文書店方面,就沒這樣的市場了。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後面的橋北路和對面的百勝樓一直是獨立書店聚集處。百勝樓的青年書局、友聯書局等慘澹經營,橋北路上的商務最後轉爲網絡售書,隔壁的長河書店也因租金太高搬到百勝樓,店面小了一半。這時候,不得不提新加坡作家英培安的草根書室。

進入這間隱身在老舊商業大廈3樓的「書室」,彷彿聞到和這座喧囂城市不搭調的一股清流,感覺自下而上對抗高級資本主義的「草根」精神。英培安是詩人、小說家、劇作家、文學評論家,50年來出版了近30本著作。走訪一間文人經營的書店,彷彿窺探文人書房的寶藏一樣。草根和其他書店最大的不同,就是書籍的選擇。文史哲、宗教、美學、心理學、電影、戲劇等各類書籍都是老闆英培安親自挑選的,當中也可發現他的閱讀喜好。

在這個連大型書店都紛紛關門的時代,這些小本經營的獨立書店還有什麽文化資本可運用?難道隻能眼巴巴看著他們和所有逝去的人文景觀陪葬?在這樣的城市,如何「文學」,怎樣「文化」?如何讓閱讀更爲普及,而非隻關在象牙塔裏?功利、精英、人才、效率,這座城市已經承載得夠重了,「人文精神」已成人性的最後一道防線。我們不停計算往前進的最短路程、最快方式,然而,衝線之後,還剩下些什麽呢?

Comments

Popu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