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瑪星與國際化

專欄:<東方日報.龍門陣>
2011.05.12

中山大學比鄰高雄港,背山(柴山)面海(西子灣),座落於哈瑪星社區。這里是我待了快四年的地方。

哈瑪星就是日文的Hamasen,是「濱線」的意思。這里原本是一片沼澤之地,日本人在1908年為了疏濬高雄港航道,便把淤泥填海造陸成了海埔新生地,隨之也建了臨港線鐵道。

數月前我曾寫過一篇《老鹽埕的寧靜》,敘述繁華落盡的鹽埕區在愛河旁喘息,承受彼岸的繁榮光景。有人說,從地圖上看來哈瑪星和鹽埕像是一隻蝴蝶的雙翼,而高雄港站就剛好是蝴蝶的胸腹。曾經被稱為「打狗驛」(高雄以前稱為打狗)的高雄港站,從日治時期開始扮演了這兩區的心臟。鐵路不僅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繁榮,也吸引了許多外來移民和商家進駐。在物資缺乏的那個年代,哈瑪星儼然成了貨物集散之地,還成為了高雄的行政中心。

隨著市中心東移,哈瑪星的名號也漸漸消失在高雄人的記憶。大家知道西子灣、中山大學、打狗英國領事館、柴山,卻不知道這一帶其實叫哈瑪星。2008年最後一班火車駛離高雄港站,鐵道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則是現代化的捷運。

高雄市政府更以「都市更新」為名,計劃將高雄港站一帶12.4公頃的土地公開招商,在這一帶發展休閒觀光產業。哈瑪星居民以及文化社運人士極力反對,並組織「打狗驛古蹟指定聯盟」,向政府聲明人民欲保留打狗驛古蹟的決心,要求政府珍視這個地方的歷史文化價值。

抗議稍稍奏效,現在的高雄港站成了「打狗鐵道故事館」,運回了兩台蒸汽火車供展覽,述說鐵道與哈瑪星的故事。鐵道不拆了,上面建了自行車道讓民眾有機會踏進一條歷史的隧道,更瞭解高雄的歷史。都市更新計劃暫緩了,哈瑪星要的是歷史文化的保存。

而中山大學,這所被《泰晤士報》評為全世界第163名(全台灣第3)的研究型大學,隱身在哈瑪星的角落,對外發生的一切似乎冷漠以對。標榜著國際化的目標,圍欄內是新穎的現代化科技與邁向世界頂尖大學的世外桃源;圍欄外則是一個不被重視的歷史腹地。

我十分喜歡中山大學的教育環境,但卻認為大學的建設不單只為了教育,大學也肩負著帶領周邊社區發展的責任。教授與學生們「邁向國際化」,卻對自身處於的社區一無所知、閉門造車,似乎是一大諷刺。

社區的發展,仰賴民眾的參與。若不是人民發聲,打狗驛可能已被剷平,變成了超級商城。在馬來西亞,是否也有一片你想要保護的土地?

Comments

bryantung said…
這一篇寫地很棒。
我自己也為能夠在台灣這個地區作為另一個成長的起點感到幸運。

Popu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