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語系與南洋大學

《東方日報.東方文
2012.11.10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王德威教授日前到新加坡演講,配合南洋大學創辦人陳六使先生逝世40週年紀念,帶給新加坡華語社群一個華語語系的人文思考經驗,頗具意義。當天除了有專題演講,還有幾本南洋大學研究的新書發表,以及「陳六使與南洋大學」小型研討會。 這是新加坡首次舉辦大型的紀念陳六使活動,也大概是第一次這麽公開地(而非于學術研討會上)討論當年的南洋大學。放眼望去,座上近乎都是年過半百的長輩,大概都是和當年的南洋大學一起成長的老南大人。

這是一場以華語進行的活動,論及南洋大學歷史,又請來了哈佛大學教授,新加坡《聯合早報》在早前就刊登了一系列的宣傳報導,令人引頸期盼。

陳六使是個被褫奪公民權的人,南洋大學是一所被政府關閉的學校,這場活動的張力一開始就展開了。首先,唯一官方代表竟是不諳華語的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尚達曼。副總理長長的講稿相信是有備而來,對于這樣一場特別的紀念活動,他也不讓人失望地說了幾句華語,讚揚了陳六使的功績,再(以不是教育部長的身份)重述了新加坡的雙語教育政策。尚達曼很賞臉的聽完了王德威教授近兩個小時的中文演講才離開,這倒令我十分意外。

更有趣的是,問答環節中有位勇敢的老先生,劈頭就問「爲什麽陳六使會被褫奪公民權?」我忍不住望向副總理,心裏妄想著他要是會聽華語,到底要怎麽回應。後來王德威教授把問題拋給主持人李元瑾回答,新馬華人研究專家李教授重述了當年的狀況,巧妙的回答也迴避了這個問題的延伸可能。

華語生產後繼有人?

王德威教授的演講贏得滿堂喝采,掌聲不斷。用外來人的視角,他以「華語語系的人文視野與新加坡經驗:10個關鍵詞」爲講題,選出了10個代表新加坡的關鍵詞,分別是:


關鍵詞
代表人物
1
《叻報》
薛有禮、葉季允
2
儒教
林文慶
3
漢詩
邱菽園
4
《新華百年史》
宋旺相
5
南洋大學
陳六使
6
南洋華人文學
方修
7
多語劇場
郭寶崑
8
越界創作
陳瑞獻、英培安、潘受
9
「孤島遺民」
希尼爾兄弟:謝惠平、謝裕民
10
新謠
梁文福

歷史一攤開,在場的新加坡人發現原來還有外國人把這些名字記得比自己還清楚。新加坡的華語景觀,符合美國加州大學史書美教授和王德威等人近年思考的「華語語系」場域。半世紀以來,中國以外的「海外」文學和文化發展以不能簡單的用「中國」或「中文」來反映其駁雜現象,于是史、王等人提出「華語語系」的概念,以界定在中國中心以外的邊境人文生產。台灣、東南亞及中國以外其他地區的華文文學大都屬于這範疇(學者們各有不同定義與表述,這裏不詳提。)新加坡的華語語系景觀發展可用王德威提出的10個關鍵詞順序作爲觀察:從一開始的海外華僑心態到落地生根,從「中文」到當地化的「華文」,再從跨語跨族群的文化生產到尋找自我價值的「新加坡派」(梁文福詞),新加坡豐富的人文景觀是華語語系論述的重要資產。

曾真實存在的南大

當然,不少人也注意到,除了最後幾個關鍵詞的代表人物之外,其他都是已逝去的人了(有些連墓地都早已被徵用。)有人提問,如果以南洋大學被關閉的80年代作爲一個分界線,新加坡的華語生產是不是已到了後繼無人的狀況?王教授的回答當然是樂觀的,大家也都如此「期待」著。我想起有一回到英培安先生開的草根書室去,問起英先生同樣的問題,他也同意:似乎到了梁文福之後,已想不起還有什麽名字。我隻希望是自己孤陋寡聞。

之後的「陳六使與南洋大學」研討會,由3位70後的年輕學者(利亮時、周兆呈、游俊豪)發表相關論文,3人就陳六使的辦學方針和老南大的經營走向提出看法。其中,南大中文系助理教授俊豪(即馬華詩人以飄)在論文結語和大家分享在蒐集資料時發現的一張1962年南大會計系畢業班的紀念書籤。書籤上的「南洋大學」牌坊至今在裕廊西的某處聳立,彷彿荒涼無主的孤魂。然而,書籤上系著的紅色細繩卻依然豔紅,彷彿在經歷了半世紀的風雨後,卻還能讓人相信,這片土地曾經有愛。

遊老師說到這裏,全場報以感動的掌聲,我看見身後的老南大人用手背擦掉眼淚。他們等的不就是這一刻嗎?在幾十年後的今天還有人告訴自己,南大曾經真實的存在過,而且它的存在是有價值的。

我現在處的南大,雖然早已不是那個南洋大學,但卻因爲也在雲南園,也剛好叫南大,彷彿容易時光交錯,彷彿自己也參與了什麽一樣。我常常在大興土木的校園裏,想像半世紀以前腳踩在這片土地的人們,那麽熱情,那麽勇敢的,建立起真實的烏托邦。

Comments

Popu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