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的條件

專欄:<東方日報.龍門陣>
2012.01.19

幾乎所有大學的研究生課程都必定會有一堂「學術研究方法」的課,教授除了教學生怎麼做研究之外,通常也會分享在學術這條路上該怎麼走得穩健。

我上的這堂課,教授也同樣分享了以上的種種,還列了幾道問題要我們回答。我選擇回答的是「當學者的條件是甚麼」。像是金馬獎頒獎典禮上,最常聽到的應該就是頒獎人互問「你認為最佳女主角需具備甚麼條件」。「條件」這種東西往往像是「一個馬來西亞」標語一樣,各自表述。因此我也厚顏無恥的來表述一下。

一般上大家認為的學者都是教授級人物,努力做學問的人。拿到了博士資格後,名字後面就再也不能被加上先生或女士,而是XXX博士。英文名字前也不能再用Mr.orMs.,而是Dr.XXX。 (對於這點我常常不以為然,因為我始終不理解為何有博士學歷是一件必須讓所有人知道的事,然而我並不會在報紙上看到林XX學士,陳XX園丁,李XX美髮師…)

我的瑜珈老師曾說,人有三種:第一種只想不做,第二種只做不想,第三種就是心中所想和所做行為皆相符,這境界最難達到。我常記著這句話,警惕自己要讓思想和言行達成一致。

因此,我認為的學者,不只是做學問的人,而是在做學問過程中不恥於下問,並且是知/言行合一的人。我的確遇到不少位如此令我尊敬的學者,讓我欽佩他們除了會做學問,也會做人。但,往往也有學者並不如此。

數月前收到教授轉寄給學生的一封電郵,是一名台灣教授有感近年研究生在人生規畫上進退維谷而寫的一篇長文《研究所與研究生的意義》。看了頗有感觸,其中最後一段最發人深省:「除了思想上對學術的服膺,研究生更應在行為上與所學結合,並且去力行你所信任的理念。你怎麼可以手提LV、戴著Tiffany去批評資本主義?你又怎能在學習了性別理論之後,還對非異性戀者投以歧視的眼光?…這種反省與實踐的力量,才是你讀研究所對你一輩子的改變。」

看了之後我認為不只是研究生,連一些所謂的「學者」都該反省一下。若研究女性主義自己卻自甘受困於男性主權的力量下,從事生態批評自己辦公室的冷氣卻從來沒關機,專研後殖民理論自己卻輕視其他種族,叫別人如何尊敬你呢?

Comments

Popu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