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些年」了沒?

專欄:<東方日報.龍門陣>
2011.11.24

「那些年」作為動詞:看過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這部電影。例:我早就已經「那些年」了,你也快去吧。

「那些年」作為名詞:泛指青澀、情竇初開的中學時期。例:看了這部電影我不禁想起了「那些年」。

「那些年」作為形容詞:指已逝去不復得的,泛指青春或從前追不到的女孩。例:對我來說,XXX早就已經「那些年」了,我跟她再也不可能。

台灣網路作家九把刀的自傳式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席捲港台新馬,票房屢創佳績,電影院場場爆滿。我身邊的朋友們看了一次不過癮,還到電影院看了三四次!這狀況應可稱為「那些年現象」中的症狀之一,其他症狀可能包括:回頭和舊情人連絡、回中學母校走走、開始復辦停了多年的同學聚會(而聚會活動之一就是到電影院再重看一次)。

這現象透露了一個訊息:每個人都渴望回到愛情是唯一煩惱的青春期。就像九把刀寫的:青春就像一場大雨,即使感冒了也要回頭再淋它一次。我不太喜歡刀式的陳腔濫調,也從沒真正看過他的小說,這次會上電影院也純粹受「那些年現象」牽連──高中同學聚會。看了電影後一群老同學大家開始閒話家常,討論當年誰是誰的「沈佳宜」和「柯景騰」。

電影中令我驚喜的地方,莫過於重現十餘年前的台灣了。那時張雨生還在,黃舒駿的「戀愛症候群」傳遍街尾巷內,張惠妹那把令人驚艷的原住民嗓子震破了五燈獎……鹿港、平溪、彰化肉圓,還有大學宿舍又髒又小的四人房,大一迎新必跳的「第一支舞」……原來,我也是在回憶一段逝去的時光。

這部電影和一般青春純愛電影不同的地方是,它沒有完美結局,沒有令人不自在的純愛對白,沒有風度翩翩的白馬王子。卻也因這種不完美,把我們的青春都真實化了。有誰的青春是完美的呢?

大馬電檢局把這部電影列為「限制級」,十八歲以上才能觀賞。此舉惹了非議,也苦了一群正值青春期的中學生。可能電檢局自有高明之見,認為只有十八歲以後來回頭來看青春才能真切體會,現階段的中學生,你們就好好享受年輕的「這些年」吧!

Comments

Popular Posts